来源:欧宝体育网页版 发布日期:2025-01-01 21:55:29 | 浏览次数:3
沥青冬储行情是每年11—12月份炼厂低价释放来年中长期合同,贸易商低价备货的一种季节性行情。如今即将进入12月份,沥青市场步入消费淡季,冬储行情启动。
因为沥青市场有着非常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所以贸易商或下游企业会选择在冬季囤货,以期在来年旺季时赚取相比来说较高的价差收益。近几年,沥青市场行情报价波动加大,且越来越透明,冬储价差收益的安全空间逐渐被压缩,冬储行情的复杂性也慢慢变得突出,操作上非常考验行业人士对市场的判断能力和套期保值能力。
关于冬储行情,作者觉得,市场最终衡量的是上下游投放冬储货物的意愿,选择什么价格投放市场,投放的数量和时间周期均较为重要。冬储行情的预判指标主要有:原油价格趋势、需求预期、当时的库存水平、利润水准和基差水平。
原油市场走势是沥青供需双方最重要的预判基准。沥青作为原油的直接下游产品,其价格趋势肯定会被原油市场所主导,因此不管是贸易商的利润预判还是下游贸易商的利差空间预判,都依赖于有关人员对原油市场方向和波动率的判断。
一般而言,在冬储期间,若沥青成本端原油价格的预期相对平稳或偏看涨,炼厂出台冬储政策会更顺畅,因为地炼的主要操作模式是先利用衍生工具锁定原料成本,然后再投放远期锁价合同,尽可能地规避市场风险。只要不留投机敞口,理论上看,炼厂是不用承担风险的。当然,这种投放货物的方式也是下游企业希望看到的,因为固定成本接货会给下游企业留出参与沥青期货市场的空间(单边投机或基差操作)。
从当前时点看,原油市场行情报价不太满足平稳或者偏看涨的预期条件,市场对2025年原油价格略偏悲观的一致性预期更强,从逻辑上看,压力大多数来源于需求量开始上涨的预期不强而供应有增加预期,同时,地理政治学的影响逐步降温,原油市场总体呈现“慢熊”走势,因此沥青上下游接收和投放冬储资源的态度必然趋于谨慎。
对冬储价格的预判多依赖原油市场走势。当前布伦特原油价格在70~75美元/桶区间震荡,并未出现非常明显的趋势。从历史行情推断,今年的沥青冬储价格大概率在2950~3200元/吨。
但原油价格不是决定冬储量级和价格的唯一因素,投资者还要关注市场接受度、需求预期、库存水平等。
需求方面,来年的需求预期会直接影响沥青贸易商及计算机显示终端的冬储备货情绪,间接影响冬储规模和冬储价格。
理论上看,2025年处于“十四五”规划最后一年,预计会有大量项目赶工,而且近几年因为资金的制约,部分项目进度偏慢,目前宏观政策氛围偏暖,市场对明年的沥青需求量预期较为乐观,冬储价格也会受到一定支撑。
库存方面,除了受原油价格趋势、沥青需求预期影响外,冬储时沥青的库存量也会对冬储价格和冬储规模有明显影响。库存包括厂库和社会库存,冬储时厂库的库存水平对沥青价格的影响略大于社会库存。库存水平偏高时,沥青的冬储价格将承压,贸易商接货意愿相对不强,反之则有利于沥青的冬储价格和规模。
目前沥青厂库、社会库存水平均处于多年来的低位,理论上对冬储规模和价格会形成正反馈。从历史上看,2018、2019、2022年的低库存情况与当前类似,当时市场接收和投放冬储货物的意愿均受到了支撑。
此外,炼厂的生产利润也对沥青冬储价格和规模有一定影响。正常的情况下,在生产利润较高的年份,炼厂会通过锁定原料价格、售卖现货以及签订远期合同保住生产利润,比如通过大单优惠等模式,提高贸易商以及期现商的拿货积极性,使得冬储合约释放量较高,成交也较顺畅。而在生产利润较差的年份,炼厂整体开工积极性下滑,释放冬储合约的体量也会下滑,优惠力度下降。
今年沥青行业整体利润偏低,会限制炼厂释放冬储合约的积极性。但明年的变量较多,OPEC有较大规模的增产预期,伊朗也有主动缓和核心矛盾的可能性,因此中重质原料价格或集中回落,不过也不排除美国制裁力度加大,导致中重质油品溢价的可能性。另外,炼厂还要综合评估国内降低消费税抵扣比率政策对利润的影响。因此,今年释放冬储订单的压力更多自炼厂,对其风险偏好和原料端前瞻能力有一定考验。
基差水平对沥青冬储的影响大多数表现在下游及贸易商的接货积极性。如果冬储季沥青远期合同和盘面价格的基差达到-200元/吨之下,大型贸易商及期现商接受度会比较好,参与冬储的积极性也高。他们会买入炼厂远期合同,在期货市场卖出进行期现套保。若基差给期现商的利润空间存在限制,其参与冬储的积极性会大幅降低。
目前的基差结构无法下游企业及贸易商提供较高的安全垫,将抑制冬储量级。如果现货价格回落至3200元/吨以下,与盘面上半年合约相比,基差水平较为合理。
综上,受基差水平、原油价格趋势、行业利润等制约,2024年沥青冬储体量或受限。目前炼厂和贸易商均较为谨慎,炼厂放储的主导性更强,下游接储积极性不高。预计冬储沥青价格在3000~3200元/吨区间。
上一篇:嘉陵: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下一篇:高管中心: 聚焦“七个现代化”彰显新作为